工程师主管的成长,从一条好汉到百位兄弟
技服 刘元凤
一个员工的回报要与他的能力和贡献相匹配,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走的更远、更高,需要你去影响更多的人、带领更多的人、成就更多的人。
今年是宇视科技独立运营的第十个年头,不得不感叹时光犹如白驹过隙,这十年间有太多太多的变化。无论是自己的工作、生活,还是公司的规模、业绩,都不能同日而语。回首这十年,有激情,也有短暂的淡漠;有收获,也有些许遗憾;有成绩,也有点点不足。但更多的还是不断成长和持续进步。
从母体到新生,从个人到团队
十年前,我还是一名刚工作不久的工程师,在母公司合肥办事处担任存储和多媒体产品的技术服务接口人。公司号召大家“一专多能”,我的“专”就体现在存储和多媒体产品上。当时听说存储和多媒体事业部要剥离,接到刘总的电话,希望我能够随事业部一起到新公司,负责办事处的技术支持业务。那个时候的我涉世未深,对新公司的发展并没有太多概念,只是考虑到如果去了新公司,首先能够在产品支持上更“专”;其次也能转型走上管理岗位。就这样工作三年的我,从一个工程师,成为宇视科技合肥办事处的服务经理,成为公司的基层主管。
图:2011年,合肥办事处团队(缺老马)
公司成立初期,合肥办事处技服团队只有我一人。随着办事处业务的增长,人员结构的变化,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人员的补充和团队的建设。在公司成立后的几年里,我最大的收获也是在公司的培训和指导下,对团队建设的理解,对团队管理方法和技巧的学习。陆续开始招人、培养人,还要兼顾办事处技术支持工作,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但这也正是工作能力成长的最佳实践。到2017年底,合肥办事处在徐总的带领下业绩节节攀升,连续获得公司年度金牌办事处。我所负责的技服团队初具规模,各项考核指标也不错,也收获了客户、市场层面对技服团队较高的满意度。就这样,我完成从工程师到服务经理的转型。
从大湖名城到千湖之省,从粗放到精细
2018年初,公司技术服务部,在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上做了比较大的变动。这一次部门的架构调整,使得武汉办事处的服务经理岗位有了空缺,部门结合武汉办事处业务情况、经过和备选人员沟通,自己在外9年后,终于回到了家乡。
初到武汉办事处,原本以为能驾轻就熟的业务,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。首先是武汉办整体的市场团队和技服团队都比合肥办大,同时有多名团队骨干输出,再加上自己是空降,所以在自身团队的管理和业务上,要付出更多。其次是整个湖北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,客户和市场对服务的要求也很高,在流程规范和细节上自然也要求更多。然后就是在部门架构变更后,对技服工作细则也做了相应的调整,倾向主动、细致、合规的交付。在考核上,也更倾向市场商业成功导向的指标。这一系列的变化,导致之前在合肥办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不太适用。整个2018年,是让自己适应新环境,让技服团队和市场团队双向了解和接受的过程,也是自己探索新业务模式下管理方法的一年。这期间我更多的是解放自己,腾出时间,来做业务检查、管控和交流的工作。持续付出努力两年后,加上匡老师和常耀总的协助,在技服团队规模翻倍的情况下,武汉办事处技服业务和考核也走上正轨。
从江城到北区,从点到面
在接手武汉办事处技服工作三年后,技服团队业务考核指标稳步上升,背后也是团队成长和自己努力付出后的证明。与此同时,全国办事处也需要合适的人去传递或复制成功的经验。技服部长周总经常跟我们讲:一个员工的回报要与他的能力和贡献相匹配,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走的更远、更高,需要你去影响更多的人、带领更多的人、成就更多的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部门再次给了我进步和成长的机会,负责技服北区。
图:北至鸭绿江畔,感受风平江阔
从年初到现在,走遍北区七省八个办事处,就业务管理来说,真可谓:龙生九子,各有不同。首先是业绩规模,小到一个亿,大到几个亿,传导到服务端就是团队规模的不一样,少的几个人,多的一二十号人,还有大量服务生态资源,管理方法上要区分对待。另外地域特色和人情世故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,需要自己多去适应。再者每个办事处的市场风格也有所不同,技服团队如何配合,也非常关键。总之,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,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和应对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唯有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,来适应新的挑战。
十年弹指一挥间,作为职场一员的你我,可以选择在一个地方,习惯于熟悉的环境和生活;可以选择在一个岗位,接受千篇一律的重复工作;也可以选择待在自己的舒适区,守着一亩三分地。但当你选择了熟悉、舒适的同时,也拒绝了成长和进步。这十年一路走来,庆幸自己不断的改变,不断的接受挑战,不断的学习和成长。也感谢公司,业绩和规模快速增长,给了我们每个宇视人持续的成长红利。
更多员工故事
向右滑查看更多